很多人在起步阶段总想迅速锁定一个极其具体的研究问题,觉得范围越窄越省力。但真正好的研究,往往起源于一个宽泛的、引人深思的初始问题。
为什么问题要先宽泛?
因为它为研究者与研究主题之间创造了“对话”的可能。你带着初步想法进入研究现场,而研究对象有其自身的情境与逻辑,双方的理解会在互动中不断碰撞、调整。若一开始就把问题限得太死,反而可能因为与现实不符,导致觉得“无内容可研究”。
记住:好问题,始于兴趣,成于对话。
数据就是你的证据。尤其是在质性研究中,翔实的数据往往表现为一个个具体、鲜活的案例、访谈片段或现场观察记录。
它们的作用是:
没有扎实的数据支撑,读者很难信任你的结论——他们会怀疑:你是如何从现象跳到观点的?
你是否真正理解你的研究对象?
优秀的研究者通常会花相当长的时间(如2-3年甚至更久)深入现场,持续观察、互动与反思。只有这样,才能准确把握研究对象的言行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含义。
言行不一定一致,场景却藏着真相。只有通过长期跟进,你才能捕捉到他们在不同场合下的反应差异,从而做出更精准的分析。
一篇论文必须有一个核心论点——它是对研究问题的回应,也是对全文内容的统领。
论点应当:
此外,每一个章节可以有分论点,但都要服务于总论点。逻辑清晰、层层推进,是让人读完信服的关键。
最后,好论文离不开出色的表达。
我们翻阅CSSCI期刊时不难发现,高质量论文几乎看不到语病、错字或拗口句式。这并不是说非要辞藻华丽,而是追求:
写作是一门手艺,精雕细琢才能出精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