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段首引用:用文献定调,引领全段
在段落开头引用文献,往往是为了“借权威之口,开自己之题”。这样做既能快速建立理论场景,也能为后续论证铺平道路。
具体有两种常见用法:
- 引出话题
例如,在《创新创业教育何以成为国家行动》一文中,作者开篇就引用文献,对“政策企业家”进行界定,随后自然引出“高校与共青团中央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”的论点,让整个段落的讨论有据可依、目标明确。 - 提供理论依据
《主动选择:在线课程“高辍学率”的积极理解》一文在段首引用指出“在线学习者对高阶认知任务适应不良”,以此为基础,逐步推演出网络学习与思维层次之间的关系,为后文的深入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地基。
二、段中引用:让文献成为你的“证据合伙人”
在提出自己的分论点之后,适时插入文献,就像请来一位“专家证人”,为你的观点作证。这种方式常见于两种场景:
- 提供具体证据
比如在分析预算透明度问题时,作者提出“预算软约束对公共品供给产生非中性影响”,随即引用实证文献加以支撑——“有研究显示,软预算约束更利于经济性公共品而非社会性公共品”,让论点瞬间站稳脚跟。 - 展开学术对话
《对移民的误解》一文在得出“移民进入未显著降低本地居民幸福感”的结论后,引入多条文献线索,既呼应了正向与负向影响并存的可能性,也通过与前人研究的对话,增强了论证的层次与说服力。
三、段尾引用:收束有力,升华主题
把文献引用放在段落结尾,往往能起到“画龙点睛”的作用。它既可用于总结升华,也可承上启下,让行文流畅而富有逻辑推力。
比如:
- 承上启下:
在一篇分析教师有偿补课的文章中,作者先分析政府与教师之间的“委托人知情困局”,结尾引用文献指出“委托代理问题常需次优解决方案”,从而自然过渡至下一段关于应对措施的讨论。 - 总结升华:
《中产阶级促进了经济增长吗?》在段落末尾,将具体的实证发现上升至“委托代理问题”和“政策性负担”等理论层面,通过文献的加持,把结论推向更深刻的解释维度,也让段落收尾显得格外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