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“所指不明”,是指选题看上去提出了问题,但具体研究什么却不清晰。
例如这样一个题目:“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‘二元对立’现象的形成机制与运行逻辑”。这里的“二元对立”具体指什么?是人与自然、男性与女性、全球与地方,还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抗?如果研究者自己都说不清楚,读者更难以理解。若计划研究“所有二元对立”,则又陷入题目过大、空泛的陷阱。
✅ 改进方法:
将研究问题具体化、窄化。明确你所要研究的究竟是哪一种“对立”,并确认该界定在理论上是否成立。如果难以成立,则应果断调整方向。
选题应包括三大要素:研究主题、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。即使三者各自明确,如果方法无法有效回答研究问题,选题依然不成立。
比如:“大学生压力感自我缓解的过程机制: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”。该问题本质更偏向心理学机制,若使用质性方法如扎根理论,可能难以深入核心;而若改用实验法,该议题在心理学中已被广泛研究,缺乏新意。
✅ 改进方法:
创新是研究的灵魂。若该问题已被反复探讨、已有大量文献,除非你能提供全新视角或证据,否则难以体现价值。
例如:
✅ 改进方法:
选题初期可不急于查文献,但确定方向后务必进行文献回溯。若发现同类研究已经很多,应果断调整或深化角度,寻找差异化的切入点。
可行性关乎研究能否真正开展。若数据难以获取、文献支撑不足、实验条件不具备,再好的选题也是空中楼阁。
例如:“红色家风代际传承的关键要素与逻辑——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”。普通研究者很难接触到足够的“红色家庭”,访谈与资料获取极具挑战。
✅ 改进方法:
从自身可触及的资源出发思考选题。你是否在某一领域有数据获取的便利?是否身处特殊组织、地区或行业?善用你的“在地优势”,往往能发掘出独特且可行的研究题目。
学术研究应探索尚未被充分解答的问题。如果某个议题在社会共识或已有研究中已有明确答案,那么重复研究意义不大。
比如:“教师信息素养城乡差异的形成机制”。城乡间存在资源、经济、政策等方面的差距已是常识,再研究难以提出新见解。
✅ 改进方法:
在确定选题时,多问自己:这个问题是真的存在疑问、尚未厘清,还是大多数人已经心知肚明?避免选择那些“看似问题,实则有共识”的伪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