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作初稿需要三样东西:明确的计划、合适的工具和安宁的环境。
1. 明确的计划
不需要堆满一桌子的资料,也不需要大段摘抄文献。这一阶段,你只需要一个清晰的框架。引用了20篇还是25篇文献并不重要——先搭骨架,再补细节。这样做还有个好处:不容易无意中抄袭。
2. 合适的写作工具
许多人习惯打开Word就写,但这其实隐藏两个陷阱:一是容易纠结用词,反复修改上一句;二是过早陷入段落调整,打断写作流。
如果你能管住自己,文字软件没问题。也有人用录音来写初稿——口述确实更快,也更容易保持语言自然。不过要注意:别光陶醉于自己的声音,记得时刻瞄一眼写作计划,避免跑偏。
还有人偏爱纸笔。这种方式慢一点,但如果你能保持专注,一分钟写100-200字也不是问题。
3. 安宁的环境
“没时间”是很多人的痛点。但阿尔伯特建议:别总想着找2-3小时的整块时间——这年代几乎不可能。不如每天抽20分钟,写500字。几个“20分钟”叠加起来,初稿就悄悄成形了。
写初稿要像参加嘉年华,别开成批斗大会。这个阶段,重点是让想法流动起来。你可以天马行空,但也得有逻辑支撑。写每一部分时,知道大致要说什么就行——不完善?没关系,后期再来修补。
关键是:赶紧写下第一句。如果开头不精彩?没关系,先写第二句,或者随便写几句“临时开头”。一句接一句,不要回头修改。
用你最舒服的语言写,别模仿期刊风格——那是后期的事。先保证意思清晰、表达自然。
有些人总忍不住写一句、回头看三遍:检查术语、核对文献、纠结标点……这种完美主义,只会拖垮你的发表进度。
写着写着卡住了,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写?阿尔伯特把这叫做“作者心理阻滞”(Writer’s Block)。
他说,这可能是大脑在提醒你:该休息了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效写作时段,找到它,其他时间写不动?完全不用自责。
但也有可能,是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:方向错了。这时最好停笔,找同事聊一聊。如果没人可讨论,就离开书桌,休息一下,再重新看看提纲。
有时候,重写比硬写更省时间——毕竟研究都做完了,重新组织内容,可能比死磕一篇没希望的稿子更高效。